张爱玲:每走一步都有音乐声,你却不曾听懂
谜面·钥匙
人活着,
不在于世界让你高兴,
而在于你选择了高兴。
谜题1:张爱玲为何要离开大富之家?
钥匙:自尊
1937年,张爱玲17岁那年,
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这一年,跟父亲离婚多年的母亲,
从欧洲留学归来回到上海。
张爱玲高兴坏了,
跑去母亲那里住了两个礼拜。
一回家,后母就问:“这几天去哪儿了?”
张爱玲答:“我母亲那里。”
后母脸色阴了:“怎不跟我说一声?”
张爱玲答:“我跟父亲说过了。”
后母一个大嘴巴甩过来:“你眼里还有我吗?”
张爱玲本能的举手一挡。
后母尖叫起来:“她打我!她打我!”
然后抽大烟的父亲便冲下楼来,
揪住张爱玲头发,就拳足交加,
连声吼道:“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
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
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
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父亲张廷重与张爱玲
之后,张爱玲就被关了禁闭。
被控制在张公馆一间空屋里,
由巡警看管,不得出门。
然后,张爱玲就得了严重痢疾,
但父亲既不请医生,也不买药,
张爱玲病了半年,差点死了。
“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父亲与继母这样对她,
要的无非是“永远的臣服”。
但张爱玲这头犟牛,偏不低下头颅。
她托人带信给母亲:“我想跟着你。”
母亲回话说:“你可要想好,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
张爱玲面临一个重大选择——是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
很多女人会果断选择前者,
如此便能拥有优越生活条件和大笔遗产。
但张爱玲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如果一个人连尊严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不能有尊严地活着,毋宁死!
一个漆黑无月的夜晚,
张爱玲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
拔出门闩,闪身冲了出去。
谜题2:张爱玲为何说出名要趁早?
钥匙:自立
张爱玲逃出父亲的张公馆,
住进母亲、姑姑租来的公寓。
她本想用逃离来寻找自尊,
但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更大的难堪。
张爱玲到来后的读书生活费用,
无疑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
母亲天天把“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
“这周没去喝咖啡,都是为了你。”
“这月没添新衣服,都是为了你。”
严重时,母亲会冲着她咆哮,
“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这些话,让张爱玲难过而愧疚,
“觉得自己拖累了母亲。”
为了省钱,她在学校吃最便宜的饭菜。
为了省钱,她不坐车走很远的路去补课。
1938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
可惜日军侵华的炮火阻断了行程,
张爱玲只好转入香港大学念书。
相关文章:
·看完《楚乔传》想打编剧的脸! | ·拉筹伯大学研究:笑声可促进老年人身体健 |
·澳洲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支持将数学列为国家 | ·江河中乐社六周年 - 华韵之声庆典音乐会 |
·韦元龙诗歌选:离别(组诗) | ·音乐类约占半个演出市场,小剧场里的演唱 |
文章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