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州3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其中包括华人

日期:2018-10-22

“Australia poverty”的图片搜索结果

今年1014-20日为澳大利亚2018年的反贫困周。而根据澳大利亚社会服务理事会的《2018年澳大利亚贫困报告》在2015-2016年间,澳大利亚有300多万人生活在相对贫困线以下。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这个数字中也包括部分华人。

新移民沦为贫困人士

新移民蒂姆·谢(Tim Xie,音)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连续失业七个多月,成为数百万贫困者中的一员。

“我原来在墨尔本工作,去年在塔斯马尼亚的一个私人公司找到新工作,谁知才一个多月就失去工作,” 蒂姆说。

谈及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给失业人士的新起点失业救济(New Start Allowance),蒂姆感到非常无奈。

“现在政府有了新规定,有永居身份的新移民要在登陆三年后才能申请领失业救济。但我们才来,所以没有失业救济。”

据他透露,因为有两个孩子,所以塔州政府福利部门提供给他和家人500澳元/两周的家庭税收补贴(Family Tax Benefit)以及一点点租房补助。

蒂姆表示,塔州比较小,找自己能干的工作不易,而拖家带口搬到其他州找工作也着实不易。因此,他在失业后就一直没有工作收入,和夫人及两个孩子靠微薄的补助和不多的存款生活。

 “……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一些想要、想吃的东西都不敢去买,”蒂姆说。

提起没有收入,沦为贫困人口的那段日子,蒂姆感到往事不堪回首,认为“失业比当初找工作还让人痛苦,主要是那种失落的感觉很不好受。”

幸运的是,蒂姆于几个月前在新州小镇肯考本(Khancoban)找到一份电气技师的工作,成功脱贫。

无独有偶,居住在墨尔本的华人汤姆·王(Tom Wang,音)也曾经是一位贫困人士,且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边缘。

2016年,汤姆的夫人突患恶疾。当时,因为中国有一种针对那种疾病的特效疗法,所以汤姆带着一双儿女陪夫人回到老家。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一家人在中国居留竟长达两年之久。

 “我用光了年假、病假、长期服务假,把不发工资的事假也用完了,只能选择离职。而了给太太治病,我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汤姆无奈地说道。

夫人病情稳定后,汤姆一家人于2018年初回到墨尔本,开始面对生存的压力。据汤姆表示,政府提供的救济和补助只是杯水车薪,他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

“我失去了正式全职工作,再重新申请同样的工作并不容易,”他说。

迫于生计,曾经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汤姆拿起拖布,成为一名清洁工,而且收入并不固定。

“我的收入不稳定,人家有需要时才会叫你去干活。有时,一天只有三个小时的工作,”汤姆说。

他最大的希望是找到适合的专业工作,让家人过上稳定的生活。

华人社区同样关注贫困问题

在澳大利亚,蒂姆和汤姆的遭遇并不罕见。贫困是澳大利亚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都得到包括华人社区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

佛教慈济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驻布里斯班联络处的现任负责人傅新寅先生表示,布里斯班地区需要救助的民众有不少,但华人不算多。慈济基金会创建于台湾,是一个国际慈善组织。

“布里斯班地区的很多华人来得较早,而且有自己的生意,所以贫困者并不多见,”傅先生说“我们帮助的对象有一些华人,但多为低收入的西人和等待遣返的难民。”

他透露,在需要帮助的永久居民和公民中,高龄人士和单亲妈妈占多数。这类人群没有什么收入,又无法有足够的工作挣钱,所以在经济上比较拮据。

据傅新寅先生介绍,慈济澳大利亚分会在全澳每年对1000多个家庭提供帮助,主要方式是发放素食、救急资金以及身心关怀。

“个案(指在该组织系统内为帮助对象建立档案)的成立、视情况或需要经访视评估,之后决定协助的方式,”傅先生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网。

同时,该组织的布里斯班联络处还组织牙医义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及位于昆州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义诊和假牙服务。

“众所周知,澳洲的一般医疗保险不包括牙齿疼痛,要靠昂贵的私人保险保护,”傅先生说。

澳大利亚另一华人慈善组织,墨尔本新华狮子会的上任会长谢少琴(Evelyn Tse)则表示,该组织在澳大利亚本地帮助的对象主要为遇到突发状况后需要救助的人士。

“有这方面需要的人士,是那些没有了家庭支撑的人,比如说突然失业……或申请政府补贴后处于过渡期的人士,”谢女士说。

“如果有人打电话来,说我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我们也会提供紧急援助。“

目前,新华狮子会在澳大利亚本地并不向提供金钱方面的救助,但与本地的慈善组织公益厨房(Fairshare Kitchen)合作,为经济状况出现问题的人士提供免费伙食。

谢少琴透露,他们用免费食物来帮助的人非常多,因为这些食物要分发到不同地区。

“有时,我们一天服务两个半小时,大概可以做几千个馅饼,帮助有需要的人,”她说。

在新州悉尼地区,同样活跃着致力于帮助贫困人士的华人志愿者。

在联邦银行担任技术经理的刘静晨先生向记者透露,他与其他同事就经常在联邦银行的组织下参加慈善机构OzHarvest组织的各种活动,帮助贫困人士。

刘先生表示,他们帮助贫困人士的一种方式就是提供免费饭菜。

 “我们被分成几个组,协同工作来做饭。做好的饭菜由专人用卡车送到教堂等地供应有需要的人,”刘先生说。

此外,据刘先生透露,他与其他志愿者帮助贫困人士的另一种方式是去一个特殊的农场做帮工,帮忙种植、喂养牲畜或做家具。

“这个农场是为刚刚出来的刑满释放人员设立的。他们因为刚刚出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拿到的补助也很少。实际上,这个农场为那些人提供了一个过渡的环境,帮助他们回到社会。”

根据他的观察,无论是在发放免费饭菜的教堂等地,还是在那个特殊的农场都很少能见到华人的影子。而且,那些排队领免费饭菜的华人均为老人,见不到青年人。

解决贫困并不容易

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虽然澳大利亚有各种慈善组织进行扶贫,各级政府也有针对贫困人士的福利政策,但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整个社会。

根据ABC中文网的了解,对华人社区中的贫困群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

首先,政府提供的福利并不足以使贫困人士得到保障。

澳大利亚慈善机构澳大利亚使命(Mission Australia)总裁凯瑟琳·纽曼斯(Catherine Yeomans)在该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数据显示新起点失业救济和青年津贴完全不够支付日常的账单以及食物和房租的开销。

其次,新移民无法完全享受到使生活得到保障的福利。上文提到的蒂姆·谢,就曾因为居住年限无法满足领取失业救济的要求而与一家人陷入贫困之中。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据《2018年澳大利亚贫困报告》(Poverty in Australia 2018)透露,出生于非英语国家的移民群体的贫困率远远高于澳大利亚本地出生人士及英语国家移民群体中的贫困率。

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问题。据记者了解,华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移民普遍不愿意主动寻求救助。

蒂姆·谢谈到失业后的感受时就表示,“我当时就忍了,想着自己找工作挣钱,根本没有去想找别人帮助。”

“华人比较爱脸面。比如领免费午饭这件事,有的华人怕朋友看见,让人家感觉这样不好,所以宁愿饿着也不去领饭,”刘静晨说。

“老人可能稍微好一些,愿意去领饭。因为他们也没有什么收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华人对澳大利亚的慈善机构,特别是华人慈善机构提供的帮助不够了解。以蒂姆为例,他在失业后就不清楚本地有哪些慈善机构,以及本人和家人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我真的一点都不清楚,现在也不知道出现类似问题后找谁去帮忙,”蒂姆告诉ABC中文网。

关于蒂姆提到的这个问题,谢少琴女士表示,“我们的会员多为新移民,所以我们的服务也关注于新移民,帮助他们解决融入澳洲社区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如果接到紧急求助电话,向我们表明生活遇到困难,我们会组织热心的‘狮友’(狮子会成员)购买食物去致电者家中了解情况,解决此人当下的困难。之后,我们会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将其推荐到适合的机构去寻求专业帮助,”谢女士说。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0条)

请留名: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好亚论坛
责任编辑:好亚网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